你有發現街上的招牌續漸消失嗎?作為香港人,看到街招,就如同呼吸空氣一樣,習慣了就不以為然,當愈來愈少的時候才發現不對勁。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,霓紅燈招牌構成獨一無二的市井夜景。近年政府開始下令清拆街上招牌,單是2013至2017發出的清拆令就已經上萬計。再過幾年,或許招牌街景將會成為香港一段只能回味的「舊歷史」?
昨日,茄雲到訪了位於炮台山「油街實現」藝術空間的「玩轉 – 衍: 城街 · 招牌」展覽。
目錄:
- 關於「玩轉 – 衍: 城街 · 招牌」
- 香港招牌=香港「招牌」
- 香港招牌與城市美學
- 香港霓虹招牌背後的文化
- 為何香港招牌難以保育?
- 正在消失的香港夜景
- 相關文章及專頁
1 關於「玩轉 – 衍: 城街 · 招牌」
自2019年起,政府開始下令拆除有(潛在)危險的招牌,自此街上許多標誌性的商舖招牌已不復再。建築師馮達煒(Ken)及麥憬淮(Kevin)意識到香港招牌文化正在式微,成立藝術團體「街招」,希望藉此提高公眾的認識和關注。一直以來,他們將一些商舖捨棄的招牌收集。本次的展覽空間,展出他們把收集到的舊招牌拆裝、改造而成的artwork,同場附有關於香港招牌文化的介紹。
2 香港招牌=香港「招牌」
城市街景是定義一個城市性格的重要元素,而在香港的歷史中,招牌曾在街道中一代一代「衍」生,塑造了我們獨有的街景。
「招牌」街景,毫無疑問是香港的名片。白天的市井舊區、夜晚的繁華不夜城,晝夜各有特色。香港的招牌街景多年來被用作不少動畫、荷李活電影的取景。
3 香港招牌與城市美學
招牌字體
在狹窄街道上,縱橫交錯、大小不一的招牌,構成一片字海,也是工藝與美學的呈現。當中的中文字體絕不馬虎,昔日一些老店會請來書法家親手題字,再加工製成獨一無二的招牌。
位於佐敦的澳洲牛奶公司,招牌於2018年已被拆下,題字為書法家卓少衡的作品。
一個招牌,除了是商業工具,還是一幅文字藝術作品。在還未有電腦字的90年代,「老闆找招牌佬,招牌佬找寫字佬」。李漢先生就是當時的一位「寫字佬」,多年來與招牌師傅「李威」合作。他生怕退休以後無人再為兄弟手足寫字,於是留下了五千多個字稿。20年後,現代人已經改為使用電腦字製作招牌。但李威兒子「李健明」,仍決定把字稿轉成電腦字型「李漢楷書」,推廣這套充滿香港特色的字體。
一款招牌字型的豐富內涵:李漢伯伯的楷書字體,筆劃線條粗,是為了讓招牌字在遠處也清晰可見。而字體同時亦具行書連筆的特性,筆劃「一體成型」,方便招牌的製作和安裝。
▼不少現存的老招牌,都是出自李漢手筆。
招牌設計
每一個招牌都是一件藝術品,有其獨特的邊框、配色、形狀圖案。每家店舖都想把招牌做得最搶眼、放在最搶眼的位置。這些爭艷鬥麗的招牌雖然沒有規律,卻又好像亂中有序,共同構成充滿視覺衝擊的市井夜景。
《霓虹黯色—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》一書中,「記錄了香港近五百多個的霓虹招牌,並從中窺探各行各業招牌的特式及所呈現的視覺文化、美學和傳統工藝,微觀香港街道從而細讀我城的庶民生活的變遷。」
4 香港霓虹招牌背後的文化
一款招牌,背後反映一些社會文化和經濟模式。香港招牌除了有霓虹燈,還有其他材質:水磨石、油漆、水泥、木、膠片、帆布和現代最常用的LED燈。
▼水磨石以前本來屬於較便宜的飾面手法,但隨著師傅工資的提高,水磨石材質的招牌反而變得罕見。
▼帆布招牌成本不高,短期投資的小店也可製作。
▼一些日間營業的五金店、雜貨店,便會選擇沒有燈光的普通膠片招牌。
▼而夜總會、酒樓的發光霓虹燈,是視覺上最有衝擊的招牌。除了較為搶眼,背後更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夜生活文化。
那些新的LED燈招牌看起來劣質而且沒有藝術感,在我長大的城市—加拿大的溫哥華,霓虹招牌曾經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,但在70年代,霓虹燈於意圖更新和改善城市環境的嘗試中被禁止。它們都被認定是烏煙瘴氣的,俗艷的,與現代城市格格不入的。似乎每個城市都會經歷一段時期,因官僚被誤導錯判而摧毀那些正正令一個城市獨一無異的東西。
而現在這一代,互聯網、社交平台令廣告的方式大為轉變,大眾低頭看手機,多於抬頭看街上招牌。招牌行業的式微,也反映了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轉變。
5 為何香港招牌難以保育?
招牌的消失,相信是自從多宗舊招牌墮下傷人的事件開始。自2010年起,政府便下令清拆有潛在危險的招牌。拆除招牌的費用可能只需要幾萬,但保留、改裝的成本卻以數十倍計。如果沒有政府資助,商舖、業主很自然會選擇前者。
「西環森美餐廳門前的巨型安格斯牛霓虹招牌,於2015年8月5日遭拆卸,運到M+博物館作藏品。」《何尚衡:低頭看手機的年代,頭上招牌有何意義?》
招牌雖有保育價值,但難以爭取原地保留。拆下來的招牌,因其體積之大,也無法一一收進博物館,最終大部份招牌也只能運到堆填區。
6 正在消失的香港夜景
隨著政府帶頭清拆招牌,加上現代商舖多在網上宣傳,會投資製作招牌的商店實在少之有少。在以後的香港,相信招牌只會有減無增。當有一天,我們需要進博物館才能看到招牌,霓虹夜景變為香港的「歷史」,變為我們給子子孫孫說的一段「舊故事」。我們失去的,不只是招牌,不只是夜景,更是背後的本土獨有文化。
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,欣賞香港的招牌,本來只是出於藝術上的角度。而這次看了「街招」的展覽介紹,認識到招牌的意義不只如此。街道安全和文化保育的平衡,有賴政府部門和大眾的努力,但願招牌文化能在本土繼續維持下去。
畢竟,拆了香港的「招牌」,就如拆了香港的招牌。
7 相關資訊、文章及專頁
「城街.招牌」展覽
展覽地點: 香港北角油街 12 號 (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)「油街實現」藝術空間
展期:2019年2月24日 至 5月10日
開放時間:星期一 下午2時 至 晚上8時 星期二至日 上午10時 至 晚上8時
免費入場
【打卡勝地】招牌不是僭建物 港產建築師回收舊招牌再重生
既熟悉又陌生 《攻殼機動隊》中的香港
【霓虹招牌】佐敦澳洲牛奶公司招牌被拆:由書法家題字好珍貴
【香港字庫】歷時兩年 「李漢港楷」數碼化 還寫字佬遲來的名份
【拆招牌】港街頭招牌面貌買少見少 改裝費動輒數百萬嚇怕老商戶
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
街招 streetsignhk
霓虹黯色
Karen(茄雲)
香港女生,愛一人出走,獨自旅行,攝影、日本旅遊愛好者,尋訪世界各地的美景,并發掘生活中的美學。世界這麼大,實在有太多精緻有趣的人和事值得分享。
Facebook專頁:日常動態、短篇網誌…
Facebook社團:Solo旅生-獨遊女生交流一人旅行分享會
Instagram:限時動態、照片背後的故事…
YouTube / Bilibili:旅遊影片、生活Vlog…
Weibo微博:日常動態、照片
Pinterest:設計素材及藝術靈感收藏、整理…